个股炒股杠杆开户但其在总营收中仅占3.4%的比重

8月29日,“民营体检一哥”美年健康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财报。报告期内,公司实现营收41.09亿元,同比下滑2.28%。归母净亏损2.21亿元,较去年同期2.16亿元进一步扩大。
这份半年报背后,美年健康高速扩张后引以为傲的核心体检业务已经陷入了停滞状态;账面上高达65.98亿元的商誉,威胁着本就羸弱的净资产;高度依赖团体客户,致使应收账款进一步攀升;高企的投诉,不仅影响着口碑和形象,也反噬着客流。
营收净利双降背后
美年健康交出了一份“营收净利双降”的财报。
数据显示,美年健康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.09亿元,相较去年同期的42.05亿元下滑了2.28%。归母净利润亏损2.21亿元,较去年同期亏损的2.16亿元,亏损面进一步扩大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-4.22亿元。
美年健康营收的下滑,根源在客流量的持续下滑。2025年上半年,美年健康总接待人次为955万。虽然公司强调客单价从去年同期的653元提升至656元,但客单价的微增,无法弥补客流量下滑带来的影响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全年,美年健康共接待了2525万人次,这个数字甚至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,这一年美年健康共接待了2602万人次。
事实上,伴随客流量的逐年减少,美年健康的营收也在逐年减少。2025年上半年41.09亿元的营收,不仅低于2024年同期的42.05亿元,更远逊于2023年同期的44.53亿元,呈现出清晰的下滑态势。这种连续的负增长,不仅说明公司的困境远不止是短期波动,甚至打破了“上半年是淡季”的常规解释。
业务结构的失衡,加剧了美年健康的增长困境。财报显示,贡献了超过95%营收的“体检服务”主业,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.08%,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。被寄予厚望的创新业务,如AI赋能产品,虽实现了62.36%的高速增长,收入达到1.4亿元,但其在总营收中仅占3.4%的比重,对于一家百亿级营收体量的公司而言,无异于杯水车薪,远未形成有效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更为致命的是,其成本结构呈现出重资产模式的“刚性”。上半年,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高达13.97亿元,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34%。即使公司努力“降本”,但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带来的房租、人力、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难以压缩。当营收下滑时,这些刚性成本便会毫不留情地吞噬利润,导致亏损扩大。这种“头重脚轻”的成本结构,使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显得尤为脆弱。
应收账款进一步攀升
如果说营收下滑是表症,那么急剧恶化的现金流和高企的应收账款,则是美年健康更深层次的“内出血”,是其激进扩张模式下被长期掩盖的系统性风险。
根据半年报,截至2025年6月30日,美年健康的应收账款净额高达29.71亿元,较年初的28.54亿元进一步攀升。
长期以来,美年健康高度依赖团体客户,2024年团客收入占比高达75.9%。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营收规模,但也意味着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较弱,不得不给予企业客户更长的账期。
这种依赖的直接后果,就是销售收入无法及时转化为现金。上半年,美年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-4.22亿元。这意味着整个上半年,公司靠主营业务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现金,反而净流出了4个多亿。一边是41亿的营业收入,一边是-4.22亿的经营现金流,巨大的剪刀差无情地揭示了其“纸面富贵”的真相。
持续的“失血”让公司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。截至报告期末,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为20.95亿元,但短期借款高达28.42亿元,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(主要是租赁负债)为11.28亿元,仅短期内需要偿还的有息负债就接近40亿元。公司的流动比率(流动资产/流动负债)仅为0.74,远低于1的安全线,短期偿债能力已拉响警报。
为了维持运转,美年健康不断举债。仅利息支出一项,2024年就高达3.19亿元,严重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。如今,应收账款还在不断增加,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,债务压力悬顶,美年健康的资金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这种寅吃卯粮、以应收账款堆砌营收的模式,在经济上行期尚可维持,一旦宏观环境收紧、企业客户回款变慢,就极易引发系统性财务危机。
近66亿元商誉压顶
美年健康过去十年“跑马圈地”积累的近66亿元商誉,像一颗“定时炸弹”。
截至2025年6月30日,美年健康的商誉高达65.98亿元,同期美年健康净资产(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)仅为76.44亿元。这意味着,仅商誉净值就占到了净资产的86%。这也就是说,美年健康大部分的净资产是由过往并购产生的“泡沫”构成的,一旦刺破,后果不堪设想。
这笔近66亿元的商誉,是美年健康昔日疯狂并购慈铭、美兆等品牌的直接产物。通过高溢价收购,美年健康迅速坐上了“一哥”的宝座,但也为自己埋下了这颗巨雷。商誉减值的威力,美年健康的投资者早已领教过:2019年,一笔10.35亿元的商誉减值,直接将公司打入8.67亿元的亏损泥潭;2022年,13.55亿元的商誉减值再次来袭,又一次造成5.59亿元的亏损。
教训言犹在耳,新的风险也在逼近。根据会计准则,商誉需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。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萎缩,被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必然承压,这极大地增加了2025年末再次进行大额商誉减值的可能性,公司在半年报中也坦承存在“商誉减值风险”。
从资本市场角度看,2017年到今天的A股市场并不是持续调整的市场,而是一直在分化。例如,在过去几年“茅指数”出现调整的过程中,红利指数实现了完美接力。在此背景下,经过过去两三年的调整之后,当前大部分的“茅指数”成分股估值已回到合理的投资范围之内。
与此同时,在黑猫投诉等各大投诉平台上,关于关键词“美年健康”的相关投诉数以千条计。从体检报告错漏、数据丢失延误病情,到诱导消费、服务态度差,层出不穷的负面信息正在摧毁美年健康的品牌公信力。糟糕的口碑最终反噬美年健康的经营,客流量持续下滑,正是无数消费者“用脚投票”的结果。
从业务增长停滞到商誉压顶个股炒股杠杆开户,再到口碑崩塌……当下的美年健康,急需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。




